咨询热线:0591-22861003
联系我们

历史沿革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最早前身是1953年9月创建的福州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福州中医进修学校更名为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7月扩建为福建中医学院,学校创办初期只有6名专职教师,1966年已有专职教师89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医学院合并,迁往泉州,改称福建医科大学。1972年,学校成立中医系后,开始招收中医专业学生。1978年学校迁回福州,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复办福建中医学院,并在福州五四北路修建校舍。1994年,学校共设中医系、骨伤系、针灸推拿系、中药系和现代医学部、公共基础部,有4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5个硕士点。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高级职务170多名,中级职务250多名。2010年2月3日,经教育部审核后,福建中医学院升格为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27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教师等。学科专业2010年底,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校园之李时珍药用植物园(19张)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药学、中药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截至2013年4月,学校有福建省重点学科7个: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中医学;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方向);截至2010年11月23日,学校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截至2011年3月)

伤寒学中医文献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脾胃病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康复学

中医护理学

针灸学

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内经学

中医急诊学中医养生学

推拿学中药分析学

临床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心理学

中医预防医学院系机构院系设置福建中医药大学院系示意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相关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8张)福建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福清卫生学校、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屏山制药厂、福建中医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教学建设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2年和2007年,学校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03年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8所高校之一。2011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的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学校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是康复护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分别是中医康复及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络腧穴学;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外交流学校是内地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的中医药院校,2009年有各类在校海外学生近400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先后举办了10届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短期进修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对台教育格局。学术研究科研建设2011年至2013年10月,学校共获各级各类奖项60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6项、国家级行业奖14项(其中1项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各类论文1411篇,其中SCI132篇,EI3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共139部。申请专利28件,获授权32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研究机构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8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针灸生理实验室骨重建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康复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细胞结构与功能)实验室中药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省级重点科研实验室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运动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学术资源截至2013年,纸质资源总量达105.3万册;各类学术电子资源容量达38TB,文献资源基本覆盖了学校的全部学科范畴。收藏线装古籍图书约1662种,共计9923册(其中古医籍约1400种,8000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福建古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宋慈、杨士瀛、郑奋扬等各类著述80种,315册;福建地域特色文献12种,390余册。学校另有期刊《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刊载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各科的诊疗经验。学术交流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追踪科技前沿信息,2006年,学校开设“旗山讲坛”,陆续聘请了陈可冀、陈凯先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专题报告。学校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现任领导校园生活(12张)书记:黄有霖校长:陈立典副书记:谭卫星陈兴炎纪委书记:叶虹副校长:李灿东刘献祥郑健林羽文化传统校标1、标志体现地缘文化特点。标志主体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极图组合变化构成。“F”“J”各为“福”“建”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地域特征。太极图阴阳合抱的造型是传统中医的象征性标志,它体现了中医阴阳和谐的理念。2、标志寓示中医院校使命。标志主体似诊脉之手,喻示福建中医药大学秉承中医传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标志又似扶携之手,喻示福建中医学院传道、授业、解惑,带领莘莘学子走进中医的学术殿堂;标志又似传播之手,喻示福建中医药大学肩负弘扬祖国医学的重任,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福建中医药大学(5张)3、标志突出办学理念特色。标志主体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医药大学独特的地域优势,努力为海内外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跃动的浪花还体现福建中医药大学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外向型中医药大学。4、标志展现古今融合内涵。标志主体运用传统的赭红色,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旗山校区的建筑用色相吻合;同时标志富有时代气息,暗喻学校是一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高等院校。5、1958年为学校的创立时间。6、备注:这个校标是当年没改学校名称之前的,如今暂时沿用。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精”指熟练的专业技能,“诚”指高尚的道德品质,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正是大学精神之所在。词条图册更多图册